兒童社交恐懼癥
兒童社交恐懼癥(SADC)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期情緒障礙,嚴重影響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。研究發現,心理障礙兒童生活質量在社交恐懼兒童認知成份、情感成份、家庭生活、同伴交往、學校生活、生活環境、自我認識、抑郁體驗、焦慮體驗與正常兒童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,SADC兒童需要獲得更多的、更全面的關心和幫助。
- 目錄
-
1.兒童社交恐懼癥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2.兒童社交恐懼癥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3.兒童社交恐懼癥有哪些典型癥狀
4.兒童社交恐懼癥應該如何預防
5.兒童社交恐懼癥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6.兒童社交恐懼癥病人的飲食宜忌
7.西醫治療兒童社交恐懼癥的常規方法
1.兒童社交恐懼癥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兒童社交恐懼癥的病因主要有以下方面:
1、教養方式
雖然新近的研究著眼于社交恐懼癥,但無論哪一類恐懼癥皆與成長過程中的教養方式有關。過分嚴厲和教條化的教育,會使人的心理成長過程單一,使其社會理解和適應能力相對較低,難于對客觀事物做出正確判斷;過分粗暴或壓抑的環境,也會使人的正常心理發育受到扭曲,對外界事物出現錯判或誤判。
2、遺傳及性格因素
此癥與人的性格特征有關,比如,3歲以前表現膽小、羞怯者,成年以后往往較容易發生社會交往恐懼癥。遺傳因素在恐懼癥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。
3、生物學因素
有人推論,恐懼癥患者可能存在突觸后5-HT能受體超敏感的可能。
2.兒童社交恐懼癥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兒童社交恐懼癥的并發癥如下:
疑病癥
疑病癥是指患者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身體某一部位的功能過分關注,懷疑患了某種疾病,與其實際健康狀況不符,醫生的解釋和客觀檢查結果,常不足以動搖其固有成見。
兒童分離性焦慮障礙
兒童分離性焦慮障礙是兒童期最為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,離開家或者離開那些個體所依戀對象時,個體表現出與其發展年齡不相應的、過度的焦慮。一般早期發病,發病時間在6歲以前。
3.兒童社交恐懼癥有哪些典型癥狀
兒童社交恐懼癥的癥狀主要有:
1、在公眾場合,如幼兒園、游樂場、公園、商場、親戚家,孩子感到極度的恐慌、緊張。
2、在一些人多的場合,孩子怕與同伴、大人面對面地交流,或者即便交流了,也是在極度的驚恐之中度過的。
3、孩子不敢直面陌生人,更不敢與他們交談,或者見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熱。
4.兒童社交恐懼癥應該如何預防
預防兒童社交恐懼癥,家長要采用講科學、講事實、講道理的教育方法,決不可用關電燈、講鬼怪故事來嚇唬孩子。兒童亦不應看恐怖的電視電視,尤其對膽小、敏感的孩子,更是如此。
家長應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,注意豐富兒童的知識,還可以利用游戲方法,讓他們逐漸去接近他們害怕的動作,以培養其勇敢精神。還應指導兒童有效地適應各種緊張情境和事件,有意識地增強兒童的應變能力。
5.兒童社交恐懼癥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兒童社交恐懼癥主要是通過心理咨詢的方法來診斷,診斷標準主要有:
1、在與熟悉的人們作與年齡相稱的社交關系時發生問題,或在同伴中出現焦慮。
2、處于所害怕的社交場合,幾乎必然不可避免地產生焦慮,因而可能采取限止這個場合或為此場合所誘發的形式。這種焦慮可能表現為哭鬧、發脾氣、驚呆,或從有不熟悉人們的場合退縮出來等。
3、患兒一般都設法避免這種場合,否則便以極度的焦慮或痛苦煩惱而忍耐著。
4、這種對場所恐怖情景的設法避免、焦慮或痛苦煩惱,顯著地干擾個人的正常生活、學習或社交活動或關系,或者對這種恐怖感到顯著的痛苦煩惱。
5、應有至少6個月病期。
6、這種害怕或逃避都不是某種物質(如濫用藥物)或由于一般軀體情況所致之直接生理反應,也不可能歸于其他精神障礙(如分離性焦慮障礙、某種廣泛性發育障礙或分裂樣人格障礙)。
6.兒童社交恐懼癥病人的飲食宜忌
兒童社交恐懼癥的三款蓮子粥食療方:
蓮子銀耳粥
原料:蓮子100克、銀耳20克、冰糖200克、香米100克、紅棗數枚。
做法:把香米煮成粥,可放冰糖用水煮化(糖尿病(糖尿病食品)患者也可不放),銀耳用溫水泡發,蓮子煮熟去心。把銀耳、蓮子、紅棗和化開的冰糖一起放入粥鍋里,用溫火略煮即成。
功效:營養豐富,可作為陰虛體質者的進補食品。
蓮子百合粥
備料:蓮子30克、干百合30克、粳米100克、冰糖30克、紅棗數枚。
做法:將蓮子洗凈,泡發,干百合、粳米分別洗干凈,與蓮子、紅棗放入鍋內,加水適量,先用旺火燒開,再用小火熬煮,快熟時加入冰糖,稍煮即成。
功效:養心安神,適用于有睡眠障礙的恐懼癥患者。
蓮子芡實粥
原料:蓮子50克、芡實15克、大米300克。
做法:蓮子、芡實、大米洗凈,把原料同時放入鍋中,加入適量水,一起溫火熬制,待開鍋后變小火,再熬一會兒。煮粥時水要多放一些,不要使粥過于稠。
功效:鎮靜神經,養心安神,有益于加快恢復體力,克服社交恐懼。
7.西醫治療兒童社交恐懼癥的常規方法
兒童社交恐懼癥采用綜合治療,以家庭療法和行為療法為主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:
家庭治療
1、改變父母的教養方式。
2、解決家長自己的心理問題。
3、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。
行為治療
1、先由父母陪同去接觸陌生人,特別是同齡的小朋友,由陌生—認識—熟悉,擴大交往范圍,達到降低與人交往時恐懼、焦慮的目的。
2、通過玩具、書等吸引其他小朋友主動和他交往,讓孩子獨立的、被動的交往。
3、鼓勵孩子和相對熟悉的小朋友主動交往,增加交往的次數。
4、通過大量人際交往的學習、鍛煉,增強自信心,能主動去和小朋友交往,面對陌生環境焦慮、緊張消失。